脚各穴位按摩功效详解
来源: 作者: 发布时间:2015-11-2 17:19:08
人老脚先衰,人体上穴位多得不计其数,而每一种穴位都映射身体的某一部位,掌握常见的穴位每天进行按摩,可以预防小病,使身心都感到舒服。那么接下来大家看一下关于脚穴位的功能特性。
商丘穴:脾经的热散之气由此上行。五输穴之经穴,五行属金。气血物质为快速运行的风气及风气中夹带的脾土微粒。循脾经快速上行后散热冷降。健脾化湿,通调肠胃。
太溪穴: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。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其气化之气。经水循肾经而传,气化之气吸热后上行天部。清热生气,寒则点刺出血或泻而多灸,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。
陷谷穴:足阳明经所注为“输”,俞穴,属木。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。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风气。经水循胃经下行内庭穴,风气循胃经上行。输送胃经气血,寒则补而灸之,热则泻之。
侠溪穴:胆经荥穴,属水。胆经经水在此循地部渠道回流井穴。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。大部分经水回流足窍阴穴,极少部分经水气化为天部之气。传导水液,寒则通之或点刺出血,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。
丘墟穴:在胆经的风气作用下,地部脾土为空虚之状。气血物质为水湿风气。缩合冷降并下行足临泣穴。生发风气,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,热则泻针出气。
仆参穴: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有少部分吸热上行。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。吸热后由天之下部上行天之天部。散热化气,寒湿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,风热则泻针出气。
金门穴: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。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。补阳益气,疏导水湿。
解溪穴: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散流四方。气血物质大部分为地部经水,小部分为经水气化之气。经水散流足背各部,气化之气循胃经上行天部。分流胃经经水,寒则逆经而刺,热则循经而刺。
地五会穴:天、地二部的寒湿水气在此交会。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。循胆经下传侠溪穴。收降水液,寒则通之或点刺出血,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。
大钟穴:肾经经水在此如瀑布从高处落下。足少阴经之络穴。肾经络穴。益肾平喘,调理二便。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。一是吸热后循肾上行,二是吸热后别走膀胱经。联络表里,寒则点刺出血或泻之灸之,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,表里不和则多提插捻转。
冲阳穴:足阳明经所过为“原”,即胃经原穴。胃经经水在此气化为阳热之气。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气化之气。经水快速气化并循胃经上行天部。燥化胃经水湿,生发阳气,寒则补而灸之,热则泻针出气。
中封穴:肝经风气在此势弱缓行并化为凉性水气。五输穴之一,肝经经穴,五行属金,《千金要方》作本经原穴。气血物质为势缓的风气,性凉。一是扩散于肝经之外,一是循肝经上传三阴交穴,息风化气。
申脉穴:膀胱经气血在此变为凉湿之性。气血物质一为经部经水,其量少,二为天部的温热之气。经水循膀胱经下行,阳气循膀胱经上行。补阳益气,疏导水湿,虚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,实热则泻针出气。
隐白穴:脾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由本穴外输脾经体表经脉。五输穴之井穴,五行属木。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,位处地之上部天之最下部。湿热之气由地之地部上至地之表部。调经统血,健脾回阳。
太溪穴: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。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其气化之气。经水循肾经而传,气化之气吸热后上行天部。清热生气,寒则点刺出血或泻而多灸,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。
通过对人体足部穴位的了解,可以发现人体的器官都可以在脚部找到对应的反射区,并可以通过,相对应的反射区的按摩,来减轻对应器官的病痛!
更多中医针灸模型: